武夷耕作法略谈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武夷耕作法略谈

武夷耕作法略谈

罗盛财

武夷茶区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逐渐形成一套传统而独特的茶园耕作管理制度。张天福先生早年长期在武夷山开展茶事活动,对当地民间的茶山管理办法深有感触,最早把它定称为“武夷耕作法”,并在《张天福论文选集》《福建乌龙茶》中,对武夷耕作法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高度评价。姚月明先生对武夷耕作法的具体实践曾做过具体总结和描述(见《武夷月明》)。

“武夷耕作法”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,是武夷茶区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,是形成武夷茶特有优异品质的重要因素,是一套培育天然有机茶的完整技术体系,是武夷茶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。

一、武夷耕作法的形成与流传· WUYIGENGZUOFA ·

1.源于原始耕作法——“刀耕火种”。

以斜坡式茶园为代表,坡地经过劈草炼山,伐除杂树木杂草以焚毁之,稍做地面清理后,即行开穴播种,每穴播撒本地茶种(武夷菜茶)一把,苗期让它们自由竞争生长。茶山视劳力之多少分两种方法开辟耕整:一种是全面开垦,即将所有土地全面进行挖掘翻土。一种是局部垦殖,仅在种植茶丛之附近翻土,茶株行间不进行,其他部分则逐年在原基础上扩大翻土,至全部变为熟地时,茶丛已开始采摘。由于茶树生长在条件严苛的条件下,留存下来的都是比较优势的群体。

2.以地多人少、土地肥沃为基础

原始耕作“不施肥不修剪”,茶树依靠土壤自然肥力生长,一般都会选择土层深厚、地力肥沃、耕作方便的土地种茶;“稀植深栽”,目的是通过扩大利用土地和空间,促进茶树个体发育健壮以提高茶叶产量,同时也为茶树优良类型的选择利用提供方便。深栽通过挖穴栽种,与茶园深耕措施相配套,促使茶根深层分布生长,被当作提高茶树抗旱能力重要措施而广泛采用。

3.长时期的历史经验积累

“名山出名茶”为武夷茶区一项历史创造。在武夷山名岩区选择最优良处地,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劈山凿岩,砌岸筑畦,栽种珍稀名丛单丛等,茶区先民一改粗耕粗作常习,精心产制武夷岩茶成为乌龙茶中之特种茶。“名山名茶交相辉映”,名扬海内外。

“客土法”被认为是武夷茶区首创的经验,由于茶地不施肥,造成地力逐渐下降,先民们创造出挑运非茶地的新(肥)土填入茶园(故又称“填山”),客土厚度二至三寸不等,增添地力效果显著,一般客一次土能改善土壤肥力三至五年。但由于花费颇巨,茶主一般不会轻易为之。“客土法”也已被选作为低产老茶园改造的有效措施,推广到省内外茶区。

茶园秋季深翻土(2020.7)

“七挖金,八挖银,九挖铜,十挖土” 是武夷茶区农谚,反映出当地对茶园秋季深翻的重视程度,这是武夷山延用千百年来的耕作制度,一般深挖25至30公分。通过秋季深翻,让翻出的土壤暴晒,促进土壤矿质养分元素分解供茶树吸收,消灭杂草,疏松土层,促进茶根深扎等,一举多得。秋季深翻土一般每年一次,也有部分茶园隔年进行。

“吊土”法,与秋季深耕紧密配合,深耕翻土时将茶株周围泥土深挖并吊提到两茶行的中间,形成两边30至35厘米的深沟,以利于土块暴晒分化和旱季积蓄雨水。

“养老树”在武夷茶区长期普遍推行。1943年林馥泉在武夷茶区调查发现:“茶树每以老为贵”。这种养老树的做法,可能起始于千百年来不断选育保留利用优异名丛单丛而形成的,有待考证。

马枕峰上的老丛水仙(2014.12)

近百年来在引进水仙等无性系品种后,武夷茶区品种布局开始改变,但留养老树的耕作法没有改变,一些外来的表现优良的无性系品种如梅占、矮脚乌龙等在武夷茶区长时期留养老树栽培并不少见。上世纪末以来除用养老树之外,又时兴养高丛(不修剪),以水仙更突出。武夷山茶树长期留养,与安溪茶区定期改种更换大不相同。老丛茶树留养高丛(不修剪),成为产制优质高档武夷茶的重要措施,受到生产者和市场追捧。

“浅锄削草”,是武夷茶区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传统耕作制之一。茶园一年中春、夏、秋分别浅锄削草三至五道,一方面控制杂草生长,另一方面又利用杂草增加茶园有机质。今人称之为“草耕法”。浅锄削草与每年秋季深翻相匹配,成为武夷茶区改良土壤,培育茶园土的有效措施。

夏季浅锄削草(2017.6)

“复土、平山”在冬前完成,将茶园中经过深翻暴晒的土块敲碎平整,保护茶根部安全过冬。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重视并扩大推广重施基肥起,复土平山都安排在施肥后接着进行。

“清沟排水”为每年茶园耕作的最后一道工序。修整茶园边沟,清除淤积的土石,确保排水畅通,防止山洪冲刷。

“塝岸修整”,作为防止茶园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,贯穿于茶园耕作的全过程。随时修复每年雨季可能出现的塝岸坍塌。名岩区石砌梯壁茶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客土(填山),进行石壁修整。

二、武夷耕作法的改良· WUYIGENGZUOFA ·

武夷山流传千年的传统耕作制度——“武夷耕作法”,亦有历史局限性,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,也在逐步变化完善。张天福先生把武夷茶区这种改良的茶园耕作制度称之为“改良的武夷耕作法”,在《福建乌龙茶》中有论述。

冬季套种绿肥(紫云英2022.4)

传统武夷耕作法改良,主要在几个环节:

1.改良不施肥耕作

传统的不施肥耕作主要依靠土地自身肥力,并以客土(填山)、浅锄削草、秋季深翻等加以补充。

20世纪30年代,吴觉农、张天福等原中央茶叶研究所茶学家们在武夷茶区开展调查研究,对茶产业发展中包括耕作制度在内多方面进行探讨论证。吴觉农《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》、王泽农《武夷茶岩土壤》、林馥泉《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》等,对武夷茶区耕作和地力培肥等深入剖析并提出改良指导,至今仍具科学指导意义。

茶园施肥从施用农家肥开始,种类以草木灰、火烧土为主,起始年代已无考。武夷茶区开始施用化肥和商品肥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,但数量很少。随着茶产业发展,自90年代以后施肥用量逐渐增加。种类从氮肥开始逐步发展到氮、磷、钾搭配,从单纯化肥发展到化肥、农家有机肥配合使用,推广使用有机肥、测土配方施肥,茶叶专用肥等。

现代投产茶园施肥普遍重视基肥,在冬初茶树新根大量萌发之前,开沟深施,有机肥以油菜饼(油菜籽榨油后的粕)为主,施后即行盖土。

崇安茶场20世纪60年代开始茶园套种绿肥大面积示范并获得成功,主要栽种品种猪屎豆(夏秋季)和肥田萝卜(又称满园春、冬春季),开辟了一条低产茶园培肥改造的新途径 ,也为现代生态茶园建设和有机茶发展提供成功范例。

2.改良不修剪耕作

茶园不修剪源于原始耕作法,全山栽种本地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,依靠人力手工分期采摘。近百年来,随着引进无性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推广,逐步扩大推广修剪技术,控制茶树在一定高度,培养茶树冠层,便于使用采茶机采摘。本世纪初以来,除了留高丛茶园和桐木红茶区、高山武夷菜茶栽培区之外,武夷茶区近80%茶园推行茶树修剪,使用机采技术。茶树修剪在每年夏季和冬初分别进行,保持茶树冠层平整旺盛,以利机采。

茶树深修剪(低产茶园改良2014.5)

修剪技术根据茶树栽培时间长短和生长状态,还分为深修剪,重修剪,台刈等相应不同程度修剪,结合土壤培肥,以恢复树势,改造低产茶园。

3.推行冬季封园

每年冬初茶园开沟施基肥、复土平山之后,均匀喷洒石硫合剂或菌剂生物农药进行封园,杀灭越冬病虫,减少对茶树的危害。

三、武夷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· WUYICHAWENHUA ·

武夷岩茶是乌龙茶中的特种茶。构成武夷岩茶传统优美品质特征的四个主要因素中,“武夷耕作法”位列其中。

“武夷耕作法”作为传统文化遗产,表现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形式。

1.非物质文化遗产

武夷耕作法是一套完整而独特茶园耕作管理技术体系,主要内容包括:开山建园,播种移栽,浅锄削草和秋季深耕等十多项内容(已如前述)。先人留下的传统耕作制度,现已成为今人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原始版本。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武夷岩茶(大红袍)传统制作技艺一起,从古到今都与武夷茶每个生产环节紧密相连。随着茶产业的发展,武夷耕作法技术体系正在继续不断完善,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。

2.物质文化遗产

武夷山风景名胜区,是岩茶生产的名岩区。自古岩岩有茶,非岩不茶。茶区先人凭借大自然恩赐,凿岩砌壁壅土栽茶,依岩设厂制厂,修路搭桥,搭建凉亭……在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留下一个巨大的古老天然茶博园。先民留存的珍贵有形资产遍布全山,随处可见。

牛栏坑古老石壁梯层茶园(2021.12)

(1)石壁梯层茶园:以慧苑坑、牛栏坑、大坑口、流香涧、悟源涧、九龙窠、竹窠为最多,各处规模不同,气势整齐宏伟,修筑质量精良,投资耗费巨大,可供永续耕种;

(2)初制茶厂遗址:武夷各峰、岩,包括山中寺院、庵堂等,都可见到古时依山而建的制茶厂(俗称岩厂),如今大部分只留下遗址遗迹,还有如七十二板墙、并莲峰等及后来原中央茶叶研究所的碧石岩厂,仍可见到当初岩厂制茶的大体风貌。

(3)与茶相关的摩崖石刻:主要题刻在九曲溪边和游览古道旁,内容包括官府有关茶叶管理的公告,禁止随意开山种茶告示等。

(4)原生茶树种群:武夷山是茶树品种的王国,包括武夷菜茶、名丛单丛和高山野生茶树等,它们是世界中小叶种的代表种群,也是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自唐以来各年代选育的名丛不下千种。珍稀名丛单丛多集中种植在上述名岩核心区石砌梯壁茶园中,被称为“天然盆栽茶”,一处栽种一株或少数几株的名丛单丛,不惜耗资百千。

(5)道路、凿岩石梯、凉亭建筑遗址等:分布于全山名岩茶区,与各处茶园、各个制茶岩厂相连接。随着岁月的推移,它们和古茶园、古岩厂遗迹等,现已成为人们来武夷山寻茶问道的向往之处。许多人不远百里千里或更远来到这里,从这些遗迹中感悟武夷茶区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与劳苦艰辛,实地体验武夷茶区天、地、人,山、水、茶诸因素如何最佳组合,融通灌注于武夷茶特有的传统优美品质中。

罗盛财,高级农艺师、武夷岩茶育种专家,曾任武夷山市(原崇安县)综合农场革委会副主任、场长、武夷山农委副主任、农业局局长、书记,著有《武夷岩茶名丛录》《武夷茶名丛研究》 。

来源:武夷茶天下 ,作者罗盛财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